新闻中心back

近年来,豪华酒店业在小县城的激烈竞争已成为常态,国际知名的五星级连锁酒店如希尔顿、万豪、洲际等纷纷涌入这些地区寻求商机。

万豪集团更是明确表态,计划在2024年让30%的新开业酒店落户于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一趋势不仅限于高端酒店行业,众多产业经济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小县城。
在当前消费场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把握这一变化就意味着抓住了产业转移中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脉络。



产业下沉带来契机


在当今经济版图中,城市群作为发展引擎的角色日益显著,伴随而来的是产业下沉的浪潮,为小县城和城镇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简而言之,资本流动、消费热点与产业集聚紧密相连,资金与消费活跃之处,便是产业汇聚之所。

大城市因土地、劳动力成本飙升及“城市病”加剧,促使众多制造业企业向外寻找新舞台。县域及小城镇,凭借其低廉的土地成本、充沛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日益健全的基础设施,成为了制造业转移的优选之地。

以广东为例,实施“百千万工程”,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建立了15个产业转移平台,仅2023年就吸引了超过775个项目入驻,总投资额超过3300亿元。数字背后,是县域经济中新兴“明星”的生动实践:

河南确山县竹沟镇,被誉为“提琴之乡”,其生产的中高端提琴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年创收约5亿元。福建晋江市陈埭镇,号称“中国鞋都”,其鞋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5%,即全球每五双鞋中就有一双产自晋江。江苏扬州杭集镇,以“牙刷小镇”闻名,拥有2000余家牙刷及相关企业,年产牙刷75亿支,国内市场占有率超80%,国际市场占有率逾35%,且占据我国牙刷出口总量的九成。山东曹县,被誉为“棺材之都”及网友戏称的“宇宙中心”,不仅垄断了日本90%的棺木市场,还拓展至寿衣、骨灰盒等殡葬用品,2023年汉服销售额突破72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据《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自2013年至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的县域从9个增加到59个。这59个“千亿县”,仅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2%和常住人口的4.5%,却贡献了全国7.6%的GDP、超过1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及近1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综上所述,拥有明确特色产业的县域,正逐步成为未来十年乃至二十年发展的关键增长极。依托本地资源禀赋,构建特色产业链,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

图片


从做喜活到做汉服


在产业经济下沉的浪潮中,县域发展的关键在于梳理产业基底,做到产城融合。结合“宇宙中心”曹县的产业发展来看看,如何融合?
第一个关键词--积累从小作坊到规模化生产
曹县的居民将制作棺材这一传统技艺亲切地称为“做喜活”,这项技艺在当地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之久,无疑是一种深厚的技术积淀。加之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质的桐木,为这一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桐木以其轻便、防潮、纹理美观、易于加工以及低燃点的特性,成为了制作火化棺木的理想材料。而曹县棺材的主要市场,正是需求庞大的日本殡葬行业。
然而,曹县深知仅依靠单一产业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们以“做喜活”为根基,不断拓宽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依托本地丰富的木材资源,曹县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低碳环保、技术创新的领军企业,通过内部整合与外部合作,加强产业链的补充与延伸。这不仅丰富了板材产业的体系,还推动了产业向机械制造、深度板材加工、室内装修等多个细分领域的拓展,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

第二个关键词--细分从演出服到汉服
专注于单一品类往往会遭遇发展瓶颈,唯有持续推出新产品、不断细分市场,才能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2019年之前,曹县凭借传统演出服制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据统计,当时曹县大集镇已拥有超过1.6万家网店,全年演出服销售额高达60亿元,占据了该行业电商销售额的70%,全镇80%的村民都投身于演出服饰的加工及其上下游产业中。
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以及汉服、cosplay经济的蓬勃发展,曹县迅速把握住了转型的契机。依托演出服产业积累的服装加工基础,曹县成功细分并开拓了汉服市场。进入2024年,“曹县马面裙供不应求”、“400名大学生返乡曹县投身汉服销售”、“曹县汉服走向世界”等多个相关话题,纷纷在社交媒体和新闻门户网站上占据热搜榜单,展现了曹县汉服产业的强劲势头和广泛影响力。

第三个关键词--创新创业结合产业特色与热点经济

曹县并未盲目追逐热门经济趋势,而是立足于自身的产业根基,即演出服服装加工的基础,进而催生了汉服制作与加工的繁荣景象。这种发展模式强调的是全民参与,一家带动一村,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和相关配套产品的共同发展。


这正是产业链经济在小县城中的生动体现,通过精细化的分工合作,县城经济得以摆脱对天气、农业或土地拆迁等传统因素的过度依赖。当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体系形成后,县城便能够更自主地掌握自身的发展命运,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增长。




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向县域下沉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看到成功的光鲜,而忽视潜在的挑战。尽管县域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前景,但仍需直面多重难题。
首要挑战在于负债沉重与自我“造血”能力薄弱。财政层面,众多乡镇高度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自身财政自给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乡镇自筹配套资金,这无疑加剧了财政压力。
其次,人才流失与引进难题同样严峻。尽管我们常呼吁“返乡创业”,但大城市强大的虹吸效应依然使得县域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面临困境。高层次人才难以长期驻留,而适配于传统制造业的中坚人才也普遍匮乏。以浙江部分地区为例,高层次人才“两年流失”现象依然存在,人才断层问题显著。
再者,基础设施与营商环境的不完善也是制约县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一些县镇,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旅游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网络上的“避坑”指南以及个别地区的负面事件,如江西的“提灯定损”事件,都对当地旅游业造成了重创。同时,政务投诉处理效率低下或权责不明导致的推诿现象,也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细节决定成败,只有真正将游客和本地居民视为自家人,才能赢得良好的口碑。
然而,在产业经济下沉的时代背景下,诸如“纽扣之都”、“提琴之乡”、“中国鞋都”等特色县镇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它们凭借独特的产业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探索产镇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展望未来,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推动下,这些特色县镇将通过区域分工与协作,发挥更加核心的动力作用,带动周边县乡的协同发展,使产业下沉更加深入。
2025年,正值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窗口,对于县域招商引资和整体经济的翻盘具有重要意义。


Copyright 2015-2023
山西扶摇而上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晋ICP备15006409号     晋公网安备14019202000635号